10 月 22 日,NBA 常規(guī)賽首日的湖勇對決以湖人 109-119 不敵勇士告終。賽后,湖人核心東契奇的采訪沒有聚焦于自己 43 分 12 籃板 9 助攻的準三雙表現(xiàn),反而將目光投向隊友艾頓,坦誠反思:“我沒有給他足夠的觸球機會,今天這賴我了。我必須得幫他。” 這番主動擔責的言論,既顯露出東契奇的團隊意識,也點出了湖人本場進攻端 “內(nèi)外失衡” 的核心問題,而兩人的賽場數(shù)據(jù)與比賽進程,更讓這份反思顯得格外真切。?
此役東契奇的個人表現(xiàn)堪稱 “孤膽英雄” 的范本。他出戰(zhàn) 41 分鐘,幾乎打滿全場,在勇士的重點盯防下仍交出 27 中 17 的高效答卷 —— 即便三分線外 10 投 2 中手感欠佳,也能憑借犀利的突破、細膩的籃下終結砍下全場最高的 43 分,還順帶拿下 12 個籃板、送出 9 次助攻,防守端也有 2 次搶斷和 1 次蓋帽入賬,攻防兩端都拼到了極致。比賽中,他多次在勇士雙人包夾下強行突破得分,第三節(jié)單節(jié)狂砍 15 分,一度將分差縮小至 3 分,用個人能力撐起了湖人的進攻。但這份華麗數(shù)據(jù)的背后,卻隱藏著湖人內(nèi)線的 “沉默”—— 作為球隊首發(fā)中鋒的艾頓,全場僅獲得 7 次出手機會,成為了進攻端的 “邊緣者”。
艾頓的賽場處境,與東契奇的反思形成鮮明呼應。他出戰(zhàn) 34 分鐘,雖以 5 中 5 的百分百命中率拿下 10 分,還貢獻 6 個籃板和 1 次蓋帽,防守端盡職盡責保護籃筐,但進攻端的參與感遠低于預期。全場比賽,艾頓多數(shù)時間在禁區(qū)充當 “藍領”,僅有的得分要么是搶下前場籃板后的補籃,要么是接隊友簡單傳球后的籃下吃餅,幾乎沒有主動持球發(fā)起進攻的機會。第二節(jié)還剩 6 分鐘時,艾頓在籃下卡位要球,揮手示意東契奇?zhèn)髑?,可東契奇彼時正被勇士兩名球員包夾,倉促間選擇強行突破,最終失誤丟球;第三節(jié)湖人追分的關鍵階段,艾頓在禁區(qū)無人防守,站在籃下等待傳球,東契奇卻選擇個人單打,最終上籃被勇士球員封蓋 —— 這樣的場景反復出現(xiàn),讓艾頓逐漸淡出進攻體系,湖人也失去了 “內(nèi)外聯(lián)動” 的機會,只能依賴東契奇的個人突破,進攻戰(zhàn)術單一化的問題被無限放大。?
東契奇的主動攬責,不僅是對隊友的尊重,更道出了湖人失利的關鍵原因之一。本場比賽,湖人過度依賴東契奇的 “單核驅(qū)動”,進攻端缺乏有效傳導,除東契奇與里夫斯(18 分)外,其余球員得分均未上雙,團隊配合的流暢度遠不及勇士。反觀勇士,巴特勒、庫里與角色球員多點開花,通過頻繁的傳球轉移撕開湖人防線,單場送出 28 次助攻,比湖人多出 12 次。若東契奇能更早意識到為艾頓創(chuàng)造機會,利用艾頓在籃下的身高優(yōu)勢吸引勇士防守,或許能為外線球員創(chuàng)造更多空位機會,打破 “單核攻堅” 的僵局。?
賽后艾頓在采訪中并未抱怨,反而為東契奇辯護:“盧卡已經(jīng)承擔了太多壓力,他做得很好,我也需要在防守端做得更出色。”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湖人若想在詹姆斯缺陣期間穩(wěn)住戰(zhàn)績,必須激活艾頓這一內(nèi)線支點。東契奇賽后也承諾:“下一場比賽,我會多觀察艾頓的位置,多給他傳球,我們需要他在進攻端發(fā)揮作用,這是我們贏球的關鍵。”?
這場失利對湖人而言并非壞事,它暴露了球隊進攻體系的短板,也讓東契奇意識到 “團隊配合” 比 “個人英雄主義” 更重要。隨著賽季推進,若東契奇能兌現(xiàn)承諾,與艾頓形成更默契的內(nèi)外配合,湖人的進攻效率必將大幅提升,而這場比賽的反思,或許會成為球隊調(diào)整的重要起點。